許振隆專訪: 疫情下 反思學校的作用(《香港教育雜誌》第37期)
2019冠狀病毒病肆虐全球,全港學校(包括幼稚園、小學、中學、特殊學校及提供非正規課程的私立學校)按教育局的指示,於2020年2月3日開始停課。之後雖然因應疫情發展,在五月份恢復面授課堂,但不久又提早放暑假。新學年之後,網課和部份面授課,成了教與學的新常態。作為教育工作者、作為家長、作為學生,也是時候反思學校教育所起的作用是甚麼?
學校這一種學習場所,在中國自夏商以來,便已經有了。《孟子‧滕文公上》:「夏曰校,殷曰序,周曰庠,學則三代共之,皆所以明人倫也。」可見,學校是對學生進行有計劃、有系統的教育,使他們發展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,同時促進他們的身心發展。香港學校一般以德、智、體、群、美「五育」作為學習目標,以此貫穿日常的學校生活中,使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之餘,都對品德、體魄、溝通、合作……等,有所增益。可是,停止面授改用網課,可以如何真正達致「五育」?這個問題實在需要深思。
隨着科技發展,為了讓學生不會失去學習機會,疫情底下,線上學習成為了新模式。原本以為網上課堂是短暫的過渡,但今天全面恢復面授課堂卻顯得有點遙遙無期。學生在家面對桌面電腦、平板電腦或手機一整天,學校通過網絡給予學生的,似乎變了智育為主的課堂,其餘四育又是否能均佔呢?雖然,有些學校仍舊會進行體育課、德育課、視藝課,但這些依然是課堂,而不全是「五育」這學習目標。
群性發展 不可或缺之所
三月初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表示,截至去年底全球每七名兒童中就至少有一人(3.32億)因居家防疫政策而無法回教室,許多孩子因而感到害怕、孤獨、焦慮,並對自己的未來憂心忡忡,承受着精神健康的威脅。由此可見,學校是群性發展的重要場所,學童能回學校上課,才真正發揮到學校的功能。學習知識可通過網課達成,但相處、溝通、合作、品德建立……等,是網上課堂無法給予學生的體驗。
香港是先進國際都會,在疫情防控方面有明顯的成果。學童的學習若還停留在網上為主,失去其他四育,又是否「學校」的作用呢?作為教育工作者和家長,我們應思考學童會否繼續承受着其學習、身心健康和安全面臨的破壞性影響,各界必須合力為學童謀求出路。
雜誌全文詳見:https://www.goodschool.hk/blog/7b982880-8161-11eb-9357-1fc060e927a8